“万名党员联万家”典型案例 ——党员入班帮扶拓宽家校共育新路径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6-23 阅读:64次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始至终,中国共产党始终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积极参与党支部活动,思索着如何找到一个小切口,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恰逢好时机,我们迎来了“万名党员联万家”行动,综合高中学部6个学生分到我的名下,经过对学生的整体把握,我制定了一套适合的帮扶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全面了解帮扶学生综合情况

 


我对以上七位同学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筛选出急需一对一建立帮扶方案,并且迅速展开帮扶的两个典型对象,分别是徐志鹏和赵逸舒。

首先对我与帮扶对象关系做一个交代:

徐志鹏同学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属于留守儿童类别,这样长此以往,父母忙于生计,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交流很少。因此处在高二学习阶段的徐志鹏,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逐渐无法跟上学习课程,甚至有了放弃学习的念头。根据家访数据调查显示,父母已经发现孩子的困难,但不清楚该如何帮助孩子。(数据统计见下图)



赵逸舒同学是高三1班的同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踏实努力,马上面临高考,但她也有很大的困扰,是因为父母是初中文化,无法对她的高考院校选择及志愿填报等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以至于让情绪波动较大,无法安心冲刺。

(调查数据见下表)

二、制定具体帮扶计划


(方案说明:“6”指的是“6个步骤”;“5”指的是“5种角色参与”)

具体开展情况:

第一、开展谈心谈话,做好心理建设。

内因决定外因,做好徐志鹏同学的心理建设,才能踏实安心留在校园继续学业。同时,为徐志鹏同学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认识到大学之路才是他真正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正确方向。为此,我和帮扶对象达成共识,每周三和周五开展谈心谈话,在这过程中,为了保护徐志鹏同学的自尊心,班级中的班委也积极融入,逐渐地徐志鹏同学明显愿意真心交谈,做出改变。由此,我也根据谈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帮扶的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开展家长座谈,推进家校共育。


家长是孩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谅父母的难处,同时父母要全程参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第一步:针对两个帮扶对象的家长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对孩子高考可选择院校及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我经常协同家长们一起观看《如何指导高考生》等家庭教育讲座,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帮助家长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变化,让家长和学生有话可谈。

第二步:鼓励学生和父母每周至少谈心两次,交流学习和生活中的难点及取得的进步。

第三、发动全员关爱,形成育人合力。

“三全育人”一直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关键,亦是我校始终坚持的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同样发动更多的党员教师,充分利用校园有效资源。在这过程中,我沿着两位帮扶对象的日常成长环境,和生活教官、学生处、教务处、总务处进行了充分研讨,搭建了“生活—学习—交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关爱链条,在大家的合力下,帮助徐志鹏、赵安舒两位同学快乐生活、安心学习。

第四,提升学习成绩,筑牢学习自信。

根据多次对两位学生的日常行为调查研究,发现徐志鹏同学的学习无力感是来源于自身基础薄弱,无法跟上课堂节奏,从而内心产生挫败感。而成绩较好的赵逸舒同学则是因为文科较突出,而数学一直处于低谷,形成严重偏科现象,同时担忧数学会影响自己考上大学。针对两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我牵头划分一对一指导服务,语文老师帮助徐志鹏同学,先抓好基础知识,先建立收获感;而数学老师帮助赵逸舒同学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突破畏难情绪。在科任教师的合力下,两位同学综合成绩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数据见下表)

第五,培养个性优势,增强自我认同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产生挫败感无力感,往往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在集体中没有耀眼之处,无法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和肯定感。因此,我充分发动班委和班干部,了解收集两位同学在日常班级里的状态,并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尝试着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认知上渗透两位同学的自我肯定,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

(1)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优势。

在2024“五四”文艺汇演中,两位同学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节目排练,最终获得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2)课堂多关注,提供出彩机会。

实践出真知,课堂上多关注帮扶对象,找到适合他能力的环节,鼓励积极发言和表达,提供出彩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参与中逐步提升综合能力,润物细无声地浇灌成就感、满足感。



第六,加强高考辅导,提升职业期待。

有方向,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结合学校高考生的实际需要,我们组织了高考大学院校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确认识大学院校及大学专业,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学习成绩、提升空间、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筛选出意向性大学和专业,帮助学生明确高考目标,带着动力、怀着期待努力向前冲。



总之,在学校党总支的有力组织及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帮扶对象有了在生活、学习上很大的进步,帮扶成效明显。

(1)明确了高考目标,建立了未来期待。

在熟悉了高考政策及专业院校大体情况后,同学们有了更加清晰的奋斗目标,主动关注并统计了目标院校3年来的录取动态,有的还去实地考察,更加深了高考的决心和动力。


(2)有效带动家长参与范围,探索出家校共育新路径

家校共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经历了“不愿参与—不知如何参与—主动提供信息,分享育儿经验—达成家校命运共同体”,经历了无数的磨合和艰辛,但可喜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从认知上达成“家校双向发力”的共识,从行为上主动探究如何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方法,家校命运共同体在高考之路中更加凝聚,越发走深走实。



时代在变,党员的初心使命未曾变味,一个学校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帮扶+家校共育”模式任重道远。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学校、家长、党支部通力合作,丰富帮扶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打造高质量帮扶方案,搭建高水平帮扶平台,形成学校特色帮扶模式,帮助更多学生过精彩人生。



中共昆明市旅游职业中学总支委员会

2024年6月23日